天山網訊(通訊員陳青山報道)上世紀50年代末,三十團第一代開拓者來到雙豐鎮這片貧瘠的土地上,鑄劍為犁,以帳為家,用勤勞的雙手開墾了第一片良田。如今56年過去了,三十團農業生產從最初的人拉肩扛到現在的高度機械化,從原始的大水漫灌到現在的加壓滴灌,從地膜栽培點播到現在的超寬膜精量播種,從“大鍋飯”到土地承包體制……三代軍墾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農業現代化的奇跡。
  機械化為農業現代化添動力
  三十團在建場初期,農機具奇缺且不配套,生產勞動普遍使用傳統的坎土曼、鐮刀、鐵釺、鋤頭等手工工具,勞動強度大、工效低。60年代後期,陸續引進了國產東方紅54、東方紅75、鐵牛55、東方紅28型機車及北京號、開封號收割機;70年代末開始啟用農用飛機進行農田立體作業,使農業機械化進一步得到了提升;80、90年代,相繼從南斯拉夫、德國、美國、俄羅斯等國引進大功率高效能的拖拉機、自走式聯合收割機等,使三十團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;2006年後隨著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廣普及,三十團農機購置私有化,農機具更新步代加快。到2013年全團機械總動力由成立之初的169千瓦增長到33131千瓦。目前,三十團農業生產機械有大中型拖拉機600台,小型拖拉機349台,農用運輸車80輛,棉花播種機60台,配套農機具679多台(架、套),農田機械作業基本實現了100%的大馬力犁地、100%的精量播種、100%的加壓滴灌。2013年底三十團實現皮棉總產1.43萬噸,棉花種植機械化率達到88%以上,今年將達到92%以上。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,三十團農業生產在整地、播種、除草、化控、施肥、收穫等環節均被機械化作業取代,承包職工的勞動強度不斷下降,勞動效率不斷提高,職工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精細化田間管理上,確保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。
  先進技術為農業現代化保底氣
  多年來,三十團把加強棉花種植組織化、集約化水平作為根本點,把依萍肌⑻岣叩ゲ魑鞴シ較潁帕ν晟僕乒懍擻帕計分幀⒋翰桓此⒕坎ブ幀⒛は碌喂唷⒉饌潦┓省⒒擋墒瘴韉摹拔逯魍啤畢冉際酢�
    在春夏播期間,採用的春不復水技術,播期可提前3-5天,每畝地還可節約用水120方;在田管期間,採用膜下滴灌滴水10-12次,畝施肥85-95公斤,可確保棉花長勢和鈴重,災年不減產。2002年以來,三十團承擔的“深埋滴灌技術示範與推廣”、“棉花膜下滴灌水分管理智能監控系統”、“雜交棉育苗移栽及配套栽培技術研究”、“棉花高產技術集成與示範”、“棉花大面積超高產栽培綜合配套技術研究與示範”等八個項目的課題,多次獲得第二師科技進步獎。
    今年春夏播,三十團首次使用GPS衛星定位導航儀播種,再次實現了棉花種植現代化的提升和突破。
    農業綜合開發讓職工增福氣
    “往年我這110畝地滴一次水要13個小時,而且效果還不好,每次澆水中間間隔至少一個星期,棉花的長勢和坐蕾都成問題。今年用上新的滴管系統後,一次滴水10個小時就夠了,每3、5天就輪一次,今年的棉花長勢不錯,產料定低不了。”七連承包職工陳中華是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直接受益者,今年他的棉田又要豐收了。
    1994年國家開始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以來,三十團在農田基礎設施建設、改造、升級和科學技術推廣、農機具配置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,農業綜合生產能力、結構調整、經濟效益都有了較快發展。僅2013年,三十團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就投資1650.03萬元,其中中央財政資金1100萬元,團場自籌資金550.03萬元,主要用於開挖疏渠道、棉花加壓滴灌、農林科技推廣措施、田間道路、工程管護等方面。通過田、路、渠的綜合改造,年節水240萬立方左右;通過埋設地下輸水管道,變渠道明灌為管道暗灌,節約了土地,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;通過肥料充分溶解再經管道施入土壤,使肥料利用率由過去的60%提高到90%以上。當年項目區新增農業總產值280萬元,職工收入總額增加43.5萬元,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。  (原標題:在希望的田野上——三十團農業現代化發展紀略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jakerved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